图序 | 图名 | 面值 |
(3-1)T | 天仙配 | 80分 |
(3-2)T | 女驸马 | 1.2元 |
(3-3)T | 打猪草 | 1.2元 |
中国邮政定于2014年7月6日发行《黄梅戏》特种邮票1套3枚。
中国邮政定于2014年7月6日发行《黄梅戏》特种邮票1套3枚,面值合计3.20元,邮票规格33×44毫米,每版16枚,整版规格165×210毫米。邮票图名分别是《天仙配》、《女驸马》和《打猪草》,采用了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四种防伪方式。设计者张旺以剧照的影像资料为素材,采用中国工笔画技法绘制,画面清晰、细腻,由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采用高精度调频网、六色胶版印制。 黄梅戏属中国地方戏曲,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格,明快抒情,质朴细致,真实活泼,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在发展中产生了一批优秀著名演员,如严凤英、吴琼、韩再芬、王少舫、马兰、张辉、黄新德等,也产生了一批著名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牛郎织女》、《蓝桥会》、《柳树井》、《玉堂春》、《夫妻观灯》、《砂子岗》、《红色宣传员》、《刘三姐》、《党的女儿》、《江姐》、《纺棉纱》、《徽州女人》等,深受全国观众喜爱,在国内外有着较大影响。
黄梅戏渊源于唐初,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安徽怀宁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黄梅戏发源地有安徽怀宁说、安徽宿松说、安徽桐城说、湖北黄梅说,清末在安徽省安庆市,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此时才被称为黄梅戏,可以说黄梅戏的发源地是在安庆。曾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