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序 | 图名 | 面值 |
(5-1) J | 杨靖宇 | 80分 |
(5-2) J | 左权 | 80分 |
(5-3) J | 彭雪枫 | 80分 |
(5-4) J | 罗炳辉 | 80分 |
(5-5) J | 关向应 | 80分 |
国家邮政局于2005年8月1日发行,一套五枚。
杨靖宇、左权、彭雪枫、罗炳辉和关向应。这五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将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军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浴血奋战,为党、为人民、为人民军队立下了卓越功勋。我们缅怀前辈的丰功伟绩,他们的英名和业绩永远彪炳史册。
2005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和缅怀人民军队早期领导人,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人民军队早期将领(二)》纪念邮票,全套5枚。
杨靖宇(1905-1940),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人,原名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在河南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回确山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4月领导确山农民暴动,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到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曾在抚顺两次入狱,备受酷刑,始终没有暴露身份。“九·一八”事变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历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市委书记、满省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11月派往南满,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任政委。他团结各路抗日武装,创建了以盘石县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委,次年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2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6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面对日伪军频繁的“讨伐”,他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等战术,指挥所部与日伪军作战数百次。1938年秋,日伪在连遭重创后,加紧军事“讨伐”,同时悬重赏辑拿杨靖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继续坚持与敌作战。1940年1月被敌重兵围困,他组织部队分散突围,自己只身同敌人周旋五昼夜,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东北人民政府将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58年在通化市建成“靖宇陵园”。
左权(1905-1942),字孳麟,号叔仁,别名左纪权,湖南醴陵人。1905年3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澧陵县平侨乡。半岁丧父,家境贫穷。1924年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堂,同年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大队。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6月回国,在闽西根据地任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1931年12月,赴宁都联络和指挥宁都起义部队,提任新组编的红五军团第十五军政委。1932年初,率所部先后参加攻打赣州和漳州的战斗,于4月20日攻占赣州,随即兼任红十五军军长。同年6月,回师赣南后,被诬为有“参加托派组织的嫌疑者”,被撤销军长和政委职务,调到瑞金红军学校任教官。1933年12月任红1军团参谋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抗战爆发后,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副参谋长。9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参与指挥平型关战役。1938年秋,朱德、彭德怀赴延安参加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后,奉命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1938年12月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协助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麻田镇十字岭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时,不幸被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年仅37岁。著有《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40多篇文章。为纪念他,辽县已改为“左权县”,现河北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建有“左权墓”和“左权纪念馆”。
彭雪枫(1907-1944),河南省镇平县人。1907年9月9日出生在河南镇平县七里庄。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担任中共汇文中学支部书记。1930年后,奉命到中国工农红军工作,历任红军大队政委、支队长、师政委、江西军区政委、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师长、纵队司令员等职。在历次反“围剿”战斗中,他多次率部围歼,阻击敌人,转战千里。在长征途中,他多次担任主攻任务,歼敌娄山关,回师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战功卓著,成为红军著名的青年将领。到达陕北后,改任红四军政委。1935年11月,他率部与红二师全歼国民党军109师,取得直罗镇战役的重大胜利。1937年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和统战委员会主任,同年9月,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1939年10月,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11月游击支队改名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1940年6月任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1年,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他任师长兼政委,率部队同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军进行作战。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中原战役,向河南腹地大举进攻。9月11日,在指挥收复河南夏邑县孔庄乡八里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在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建有“雪枫墓园”。1984年5月,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北修建了“彭雪枫纪念馆”。
罗炳辉(1897-1946)云南彝良人。1897年12月22日生于云南彝良县大河区阿都乡。1915年入滇军在蔡锷部当兵,参加讨袁护国战争。1922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任大元帅府拱卫军连长、营长等职。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红军,先后任团长、旅长、红三军第二纵队第十二军军长、福建军区司令员、红九军团军团长等职。参加了文家市、吉安等战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率部担负保卫主力翼侧安全,掩护主力行动的任务,转战黔滇川康边界,屡用奇兵,取得老木孔、瓢儿井、天全城等战斗的胜利。抗战爆发后,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武汉从事统战工作。1938年底起先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五支队司令员等职,率部开展游击战争,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先后任第二师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参与创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界河伏击战,粉碎了国民党沿津浦路北进的计划。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第二副司令员。因长期艰苦奋战,身患重病,于1946年6月21日不幸在山东兰陵病逝,时年49岁。安徽天长市在1948年至1960年间曾被命名为炳辉县。在山东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有墓园。1991年在云南彝良县建立“罗炳辉纪念馆”。
关向应(1902-1946),原名关致(治)祥,又名应禀,笔名始炎、仲冰,曾用名李仕真、郑勤,满姓瓜尔佳氏。辽宁金县人,满族。1902年9月10日出生在辽宁金县大关家村大关家屯。1924年4月加入共青团。同年冬,赴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和共青团工作。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7月在共青团五大上被选为团中央书记。1930年调中央军委和长江局工作。先后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央军事部副部长,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931年冬被派往湘鄂西苏区,先后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红三军政委、红二军团副政治委员、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委分会委员和省军区副政委。参与领导创建黔东苏区和湘鄂川黔苏区。1935年11月,同贺龙、任弼时等指挥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作了坚决斗争。后任第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中革军事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120师政治委员,参与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与贺龙率120师主力开赴冀中,任冀中区总指挥政治部委员。1940年11月起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由于长期艰苦的战斗环境,使之积劳成积,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享年42岁。1964年辽宁大连市金州建立“关向应纪念馆”。
本套邮票版票采用小版张形式,10枚2套邮票按(5+5)二排五图连印分列上下居中;边饰为巍巍的群山;上下邮票中间为“人民军队早期将领(二)”字样;画面右下角为“北京邮票厂”厂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