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属性
图序图名面值
(4-1) T可园50分
(4-2) T梁园50分
(4-3) T清晖园100分
(4-4) T余荫山房200分
  • 岭南庭园
  • 1998年1月18日,为了展现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邮电部发行了《岭南庭院》特种邮票,全套4枚。   

  • 邮票志号: 1998-2
  • 发行日期: 1998-01-18
  • 全套面值: 400分
  • 齿孔度数: P12
  • 邮票规格: 50mm × 30mm
  • 整版枚数: 40枚
  • 印刷版别: 胶印
  • 设计者: 郭承辉、阎炳武、潘可明
  • 印刷厂: 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背景资料

中国的园林艺术,崇尚自然情趣,注重诗情画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一般说来,我国北方园林开阔广大,重在气势;江南园林精巧雅致,重在意境;而岭南庭园则重于营造一个家庭的气氛,有厅有房,有楼有廊,配置齐全,主次分明,在不大的面积中,浓缩着大自然的春华秋实。它们一般均以厅堂为主体,花苑亭榭为辅翼,通过各种建筑和花木来虚实呼应,荷塘碧水环护周围,构成一个千回百转、隐小若大、恬静幽深的局势,使人置身其间,既感家庭的温馨,又有园林的幽致。   

  岭南,是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可园、梁园、清晖园及余荫山房,是富有代表性的岭南庭园。分别位于广东省东莞县、佛山市、顺德县和番禺县,建于清代,原为私家宅第,其建筑简洁、轻盈,融江南园林的精美灵巧和北方园林的华缛于一身,加之南国植物的配置,形成岭南庭园畅朗、玲珑、典雅的独特风格。   

  1998年1月18日,为了展现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邮电部发行了《岭南庭院》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可园”。坐落在东莞市西博夏村,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于咸丰八年(1858年)由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建成。该园面积虽小,仅三亩三(2204平方米),但布局巧妙合理,小巧玲珑。园中一楼、五亭、六阁、十五房、十九厅,大小门户140多个,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圃、书斋连在一起,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别有洞天。使全园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迫;静中有趣,然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之珍品。其主要景点有:草草草堂、擘红小榭、可轩、曲池、问花小院、可堂等,虽多为木石砖瓦结构,但造型均极为考究,门、窗甚至地板亦各具风格。其中可堂是可园的主体建筑,是可园举办喜庆宴会之处,由屏风、门栏、檐楣、壁楣装饰得金碧辉煌。堂上有楼,即最负盛名的可楼,楼高15米多,为歇山顶。底层大厅可为轩,前有曲尺形水池,侧有石梯级,盘曲可上绿绮楼,复又能通可楼二三层。第四层为四面明窗,由十根置于石墩上的格木柱支撑瓦面,不用一钉一铁历百年风雨而无恙,俗称定风楼,登临可尽览园中景色。当年名画家居廉曾在可园十年,创造没骨及撞粉画法,留下了许多吟咏。该园曾几度荒废,近年修复一新,还其固有本色。邮票画面即突出描绘了可园的象征体——可楼的姿色。   

  (4-2)为“梁园”。坐落在佛山市旧区先锋古道,是清代曾任内阁中书的岭南书画家梁蔼如及其侄梁九华、梁九章、梁九图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陆续建成的。作为梁氏宅园,昔日其面积曾纵横千亩,其中包括十二石斋、汾江草庐、寒香馆和群星草堂等四组园林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淡雅自然,如诗如画,富有田园风韵。其中群星草堂是梁园保存较完整的一个群体,有秋爽轩、船厅、小榭楼、剌史家庙、书斋、荷香水榭等园林建筑,均以小巧玲珑、轻盈通透而富岭南风韵著称。尤其是该园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造园者精心挑选奇峰异石,用写意的手法,精心布局,加以园路的穿插变化,营造出山宕丘峦、拟人拟物的多种意境,与外围的回廊组合成一种特有的园林景观,故该园又称“十二石斋”。梁园至民初,已濒于湮没。1994年开始全面大规模修复,1997年7月对外开放,成为佛山游览胜景之一。   

  (4-3)为“清晖园”。坐落在顺德市大良镇华盖里。原是明代万历状元、礼部尚书黄士俊的“天奉阁”和“灵柯之阁”旧址,后归清代乾隆进士龙应时所有,其子龙廷槐,亦为乾隆进士,官至太常侍卿,始经营改造,易名“清晖园”。至龙廷槐曾孙龙诸惠时,又带领工匠参观苏州庭园后再苦心修建,使该园既有江南园林的布局格调,又兼具岭南亚热带庭园特色。全园占地5亩,南部为水池,澄漪亭、碧溪草堂等分布四周,开敞而明朗;中部则是模仿珠江上“紫洞艇”的船厅,人在厅内,仿若在蕉林丛荫蔽的珠江三角洲水乡之中。这里还有惜阴书屋、花亭等,许多奇花异草,亦唯该园所独具。座座假山,屹立其中,是全园的精华部分。北部由竹苑、归寄庐等建筑小院组成,是较为幽闭的园中园景区。全园共有亭、台、楼、阁、厅、堂、池、榭等10多座,以走廊、曲桥、池塘、假山相连或相隔,构成了山水相间、幽深清空之超脱布局:再辅以历代名家字画、古玩盆趣、名贵家俱、精美雕刻、楹联匾额设置,使层层景色幽雅而含蓄。经过解放后人民政府的修复开放,使该园更为多姿多彩。邮票画面重点展示了南部水池一带的园林风光。   

  (4-4)为“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坐落在番禺市南村镇。由清朝举人邬燕天聘能工巧匠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由于他在咸丰五年中举,后签分刑部堂主事、为七品员外郎,其长子和次子亦先后中举,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兄弟登科”之说,名以“余荫”,是谓叨承祖先之余荫,乃有今日之荣耀。全园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而著称。它运用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建筑手法,采用散点式自由布局,以单拱廊桥为界,将全园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池;东区以八角堂、即玲珑水榭为中心,池水绕亭与外界沟通。北墙镶建的半边“来薰亭”与南侧石砌假山相呼应。邮票画面便描绘了这组建筑群景。园内花木葱郁,花砖铺地,随处可见精巧细致的木雕饰品,各建筑间均以风雨廊连接,正是“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给人一种恬静和淡雅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