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明)?(第一组)
基本属性
图序图名面值
(1-1)古北口50分
  • 万里长城(明)?(第一组)
  • 1997年4月1日,发行一套二十一枚。

  • 邮票志号: 普29
  • 发行日期: 1997-04-01
  • 全套面值: 50分
  • 齿孔度数: P13×12
  • 邮票规格: 25mmx20mm
  • 整版枚数: 50(10x5)
  • 印刷版别: 影写版
  • 设计者: 杨文清,李德福
  • 印刷厂: 北京邮票厂
背景资料

  为适应国内平信邮资从20分调升到50分,邮电部发行普通邮票一种,以明代长城的古北口为主图。面值50分。明朝在灭掉元朝以后,原来的统治者蒙古贵族逃回旧地,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掠夺,同时在东北又有女真的兴起,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贵族的扰掠,明朝十分重视北方的防务。在朱元璋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休宁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明朝的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长城的防务。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就派大将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处长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又修筑山海关等处长城,到公元1600年前后,才基本完成。这一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的长城,其中从山海关到鸭绿江这一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而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段工程,因质量坚固,至今保存较完整,又有两个关城东西对峙,以至于被人们误认为万里长城只是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明长城工程极为浩大,在居庸关、山海关、雁门关一带重要关隘处,修筑了好几重城墙,多的达20多重。在长城南北设立了许多堡城、烟墩,用来瞭望敌况,传递军情,仅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在宣府、大同一带,就修筑了烽火台3000多处。为了加强长城防务,便于指挥调遣长城沿线兵力,随时修缮长城关隘工程,明代把长城沿线划分为9镇,即: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每镇设总兵统辖,分管千多里的长城事务。明长城的关口很多,总数在1000以上,其中著名的也有数十座,每镇所辖关口多至数百个。自居庸关以西,明长城分为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附近的老营相合,被称之为内、外长城。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而进人山西的灵丘、浑源、应县、繁峙、神池而至老营;外长城自居庸关西北经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而进入山西的天镇、阳高、大同,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偏关、河曲。它们构成了明代都城北京的西北屏障,对于防御来自西北的外族威胁,作用甚大。这些长城雄伟坚固,尤以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的“内三关”和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的“外三关”最为险要,经常派重兵把守。明朝除了在北部修筑万里长城外,还在长江以南修筑过长城,据<湖南通志>记载,明朝在辰州一带曾“沿边筑墙三百八十里”,以防御来自西南的外患。

  这枚邮票主图为古北口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东北部,是明长城的著名险段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开始在燕山之北修筑长城,但它是从古北口以北很远的地方经过的。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所修自西河(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3000多里的长城从这里经过,古北口这一带才有了长城,但其质量太差,现存遗迹寥寥无几。唐代在这里曾设东军、北口二守提。金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在此设过铁门关,是元代由大都至上都的必经之地。明朝大规模修建长城后,于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建成了古北口城,又称营城,占地约方圆4里,设东、北、南三门,城墙残迹至今依稀可辨,古北口长城段因随丛山峻岭而起伏绵延气魄不凡,成为一处极为壮观的隘口雄关。尤其是城墙横跨潮河两岸,下设三道水门,别具一格,为整个长城中所少见。古北口长城闻名中外,还因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曾在此顽强抵抗过日本侵略者,打击过日寇的嚣张气焰,古北口抗战曾经振奋过民族的精神,鼓舞过中华儿女抗日救国的斗志,它的光荣历史已同这伟大建筑的英名,一同载入史册。如今,古北口长城在人民政府的保护下,已经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