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序 | 图名 | 面值 |
(5-1) T | 孙子像 | 20分 |
(5-2) T | 吴宫教战 | 20分 |
(5-3) T | 五战入郢 | 30分 |
(5-4) T | 艾陵之战 | 50分 |
(5-5) T | 黄池会盟 | 100分 |
1995年12月4日,邮电部发行了《孙子兵法》特种邮票,全套5枚。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与作战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辩证法与军事实践相结合的天才产物。书中的著名论断与决策,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业已成为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
1995年12月4日,为反映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邮电部发行了《孙子兵法》特种邮票,全套5枚。
(5-1)为“孙子像”。画面为孙子在作书的画像,选用《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句出自卷首《始计篇》。即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这是孙子对战争认识的基本观点,主张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审嗔运用战争手段。孙子认为,在诸候混战的情况下,战争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兴衰和人民的命运,必须把战争作为国家大事严肃对待,认真研究克敌制胜的用兵之道。同时,还主张对战争采取审慎态度,反对盲目滥战,并告诫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5-2)为“吴宫教战”。画面为仿古石像画“吴宫教战”,选用《孙子兵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胜”。此句出自《行军篇》。即用文的手段政治道义教育士卒,以武的手段军纪军法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恩威并举、宽严相济是孙子治军的基本思想。“吴宫教战”这个典故便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据《史记·吴起列传》载:孙武以所作兵法13篇晋见吴王阖阊,阖闾令试以妇女,选宫中美女180人由孙武指挥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以吴王二宠妃为队长。孙武两次颁令,两次擂鼓,宫女都大笑而未执行命令。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下令把两个队长斩首,另选两宫女为队长。再进行训练时,宫女左右前后,跪起等动作全部符合要求。吴王由此知孙武能用兵,遂选他为将。
(5-3)为“五战入郢”。画面为仿古石像画“五战入郢”,选用《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此句出自《谋攻篇》,即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这句话体现了孙子关于知与战关系的战争认识论思想。“知彼知己”,从狭义理解是指了解敌我双方情况。孙子认为知是战的前提,是胜利的基础。只有先知,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作战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孙子提出,战略决策应以熟知敌我双方“道、天、地、将、法”等各方面情况为基础。将帅进而懂得各种“用兵之道”,诸如“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我专敌分”、“以众击寡”、“避实就虚”、“因敌制胜”等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以先知为条件,而且他们本身也是认识的对象。孙子不仅提出这一原则,而且直接运用于实战。
(5-4)为“艾陵之战”。画面为仿古石像画“艾陵之战”,选用《孙子兵法》“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此句出自《虚实篇》,即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体现孙子关于进攻作战要选择攻击时机和目标的思想。作战要想有必胜的把握,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避开敌人坚实之处,攻击薄弱之点。据《史记·哀公十一年》记,吴王阖闾采用孙子之谋略,使吴大败齐于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迫齐求和。艾陵之战,恰当地体现了孙子这一重要军事思想。
(5-5)为“黄池会盟”。画面为仿古石像画“黄池会盟”,选用《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句出自《谋攻篇》,即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好中最好)的。体现孙子以遏止战争为目的,以非战争手段避免兵燹战祸的战略指导思想。孙子认为军事斗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安国保民,任何战争都不可避免地造成军民的伤亡和经济的破坏。因此,贯穿《孙子兵法》的基本内容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心理等各种斗争手段,把战争遏止在萌芽状态。黄池会盟又称“北威齐晋”。《吕氏春秋·简选》称,吴王阖阊“北迫齐晋,令行中国”。《史记·孙子昊起列传》称,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孙子与有力焉。”“北威齐晋”的“威”,当是威胁、威迫之意,是说吴国强大,齐晋为之畏惧。由于采用孙子的这种战略思想,使得吴国恃强威迫齐、晋诸国在黄池(今河南境内)言和会盟,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