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序 | 图名 | 面值 |
(5-1) | 满怀豪情上大学 | 8分 |
(5-2) | 革命理论指航向 | 8分 |
(5-3) | 大课堂 | 8分 |
(5-4) | 攀登科学高峰 | 8分 |
(5-5) | 当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 8分 |
1976年9月6日,为了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工农兵上大学的情景,邮电部发行一套《工农兵上大学》特种邮票,全套5枚。
1970年6月,中央在集中大学意见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今后恢复办大学的方针。这个方针就是:恢复开办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6月下旬,中共中央把这一方针推向全国,并规定:今后高校办学的学制为二至三年,课程分为三大块: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同时,各学科的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这个方针在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又吸收了一些新经验和新意见,最后由中央把这一方针确定下来。从此,全国各地高校开始普遍招收工农兵学员,进入了一个由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旧大学”的时期。被赞美为教育革命的伟大成果,定性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直至1978年,才又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
1976年9月6日,为了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工农兵上大学的情景,邮电部发行了《工农兵上大学》特种邮票,全套5枚。
(5-1)为“满怀豪情上大学”。画面为热烈欢迎工农兵上大学的场景。描绘了手拿红花的工农兵人物,背景的标语、红旗及拥挤的人群烘托出热烈、欢庆的气氛。突出了“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
(5-2)为“革命理论指航向”。画面为工农兵学员和工人宣传队员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的场景。突出了“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
(5-3)为“大课堂”。画面为工农兵学员在厂矿工地向工人请教学习的场景。突出了“各学科的学生都要参加生产劳动”。
被推荐来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大多数本来文化基础差,上了大学后一下被派往农村“学农”,一下又安排到部队“学军”,还要像邮票画面所表现的那样深入到厂矿工地“学工”。
(5-4)为“攀登科学高峰”。画面为工农兵学员在部队科技研究所学习的场景。突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
(5-5)为“当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画面为工农兵学员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突出了“到学校学几年,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邮票基本反映了文革时期工农兵上大学的情景。反映了当时工农兵上大学的不同生活侧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