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序 | 图名 | 面值 |
(246) | 汉族花鼓灯 | 4分 |
(247) | 蒙古族鄂尔多斯舞 | 8分 |
(248) | 壮族捞虾舞 | 10分 |
(249) | 藏族弦子舞 | 20分 |
(250) | 彝族朋友舞 | 30分 |
(251) | 维吾尔族手鼓舞 | 50分 |
1962年10月15日邮电部发行的一套邮票,1套6枚。
民间舞蹈作为专业舞蹈创作的基础,在我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战线上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民间舞蹈创作研究空前活跃,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杰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斗争、理想和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又对我国许多传统民间舞蹈,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使我国的民间舞蹈事业出现了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
花鼓灯源于宋朝,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典范,也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有“淮畔幽兰”的美誉。民间舞蹈花鼓灯歌舞者,扮男的叫“鼓架子”,扮女的叫“拉花”。是汉族艺术传统的舞蹈、诗歌、音乐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蒙古族天生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鄂尔多斯舞”极为典型地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特有的爽朗豪迈的性格,以及鄂尔多斯人民获得解放之后自豪、欢乐的精神风貌。壮族的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
藏族的弦子舞,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曲调都配以不同舞蹈。歌词内容多是歌颂爱情、劳动和自然景物
彝族是生活在西南崇山峻岭中勇敢顽强的一个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的谚语说: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从彝族走出了众多享有盛誉的艺术家、舞蹈家和歌唱家。
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是一种表演性民族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