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邮总公司>邮识>史料>集邮组织>集邮之根与邮人之家
集邮之根与邮人之家
时间:2019-02-01     来源:中国集邮报
    日前,由北京集邮家冯清海、李国庆等先生发起组织的“首都邮学沙龙”正式成立。作为顾问,我以“邮学是集邮之根,沙龙是邮人之家”两句话,表达了我对于这个民间集邮组织宗旨的认知。近年来,民间集邮组织以生动多元的形式,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有创意地将研究与集藏相结合,以扎实务实而不是空泛形式化的活动,令人瞩目。“首都邮学沙龙”缘起于北京报国寺的集藏日活动。这个熙熙攘攘的邮品互通有无的“市集”,为已经冷清了许久的邮市带来一股热气,让邮人又见邮市热况。但是大家没有忘记,集邮的本真在于邮识和邮学,集邮形式不在大,而在扎实。于是,“邮学”与“沙龙”概念油然而生。
    最初,报国寺一隅还有一个静态的集邮聚会;那就是形成系列的集邮“沙龙”活动。记得,第一次集邮“沙龙”活动,以邮票的设计和集藏的文化性,作为活动主题。十九大纪念邮票的设计家马立航先生,讲述了邮票背后鲜为人知的信息并展示了设计过程中的许多图稿。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图稿评审委员会评委,我讲述了当年邮票图稿评议过程中种种信息和细节。这种由社会专家以专业评议为邮票设计把关的形式,曾经提升了一个阶段邮票设计的水平。在“沙龙”聚会上,集邮家刘格文先生还讲了签名封的集藏意义、特点和集藏方式。在人数不多为时不长的那一次集邮“沙龙”活动中,大家面对面地讲述了和探讨了集邮的课题,形成一个既温馨又增知的文化氛围。这些颇具现实感的探讨,也为邮学的构成提供了不同的元素。
    集邮是一项深蕴文化内涵的集藏行为。诚然,需要一些大型的仪式感的活动,但更多的应是静下来研究一些问题。“沙龙”本源自集邮的初始阶段,虽然参与人数不多,但更契合于集邮特征;那就是静静地进入到邮票微型天地之中,去汲取其间深蕴和富涵。集邮是西风东渐传到中国的。带有贵族气度的西方“沙龙”早已存在,移易到了集邮,恰又与集邮的“王者之好”的高雅气度相谐。于是,在集邮初始,西方就有了文化性聚会的“沙龙”样式,这个传统也就沿袭了下来。至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集邮,大多没有类似于我们这种大型的“组织起来”的形式。海外的集邮活动大多是个体的自发的联谊性质的组合,当然,这种“沙龙”式的聚会,也便成为了集邮活动的主体。
    在中国,早期的集邮活动,以及新中国初期的集邮活动,虽没有“沙龙”这个洋气的名头,却也大多具有“沙龙”性质。那时的“新光”“神州”“金竹”等邮会,以及解放初期集邮小组等形式,也是人数不多,规模不大,以静静探讨集邮课题和互通有无为聚首目的。没有座次,也没有空洞不着边际的大话,一切均聚焦于邮票这个主题上来。即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集邮小组方式开展的集邮活动,也是热气腾腾地局限在小组的少数人之间,依然没有像如今这样规模庞大的组织活动。从性质和形式来看,那时的集邮小组多少也还具有了集邮“沙龙”的性质。
    当我们有了更多更大的集邮活动空间的时候,反倒对于小规模“沙龙”式的集邮活动,感到了新鲜。其实,这种古老的活动形式,其小范围的状态,反倒适合集邮探微的特征。一枚邮票,一件邮品,无论古今,皆多在静静探微之下探究的邮学和邮识的极大空间。集邮活动本应聚焦在邮内。社会,只是集邮的一个背景;集邮作用于社会,也只是一种间接的潜移默化。集邮不可不强调对于社会的作用,但集邮的本真还在于探透邮票和邮品,以“邮学”的真知灼见来影响社会的文化进展。
    集邮探微研讨的行为,需要静下来的状态。那种围得热热闹闹的活动,如果丢却了“邮”的主题,或只浅表涉及了“邮”,则需改观。已经有许多群众性的集邮组织,埋头于深层次的邮学探究了,且刊行了有分量的邮文和结集,扎扎实实在为集邮的深度发展,静静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这些人数不多的学术性组织,也带有“沙龙”性质。当然,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于这种深入的集邮行为触及了集邮的基础,那就是“邮学”。
    集邮活动可大可小。大有大的力度,小有小的深入。但,如今集邮活动是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回到集邮本真上来。集邮者也应当静下来,想一想,集邮活动给你带来什么?有什么真正的集邮成果与收获?还只是感染一下活动的热闹与红火?
    “首都邮学沙龙”的成立,将邮学和沙龙这个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跨出了一步。这是回归到了集邮的“初心”,也就是静静地品赏,深深地钻研,向收获邮学这个根本的集邮目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