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上 共唱秦腔

星河2022-08-16来源:中国邮政报

  8月13日,《秦腔》特种邮票发行。两位设计师与秦腔发源地、盛行地陕西关系匪浅,皆出自西安美术学院这一陕西当地艺术学府——郭线庐出生于陕西潼关,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录洁囡于201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画学院讲师。 

  自3月中旬接到《秦腔》特种邮票的设计任务以来,郭线庐和录洁囡便全身心投入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两人就邮票的选角、构图、整体设计进行多次沟通,很快发现了难点所在。郭线庐表示:“一出秦腔包含很多场景、剧情、人物,如何把一出戏里众多的精彩内容都凝练、集中在一个静态画面里,的确很难。”对此,他们研讨出了三条设计创想——第一,画面要符合邮票设计的基本规律,即构图要饱满、完整,画面主题要突出、有冲击力。第二,必须选取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或人物形象。第三,邮票对于秦腔演出场景的再现并非将剧照截图原封不动地搬到邮票上,而是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编排和再创作,实现以“邮”载“声”、动静相融。 

  创作时间极其有限,设计师需要快速熟悉秦腔各个剧目里的角色。录洁囡一遍遍观看所表现的场景选段和图片,收听相关唱段,反复琢磨戏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前往西安易俗社采风,在激越的梆子戏声中感受秦腔魅力。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录洁囡在这里向业界专家请教、广泛搜集资料,大到脸谱、服装形制,细到服饰上的小小花纹都深入考究,而后在绢上进行工笔画创作。 

  录洁囡最终在3枚邮票中刻画了11名人物。据她介绍,绢作为工笔画的画材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载体,和秦腔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整套邮票采用工笔重彩画的表现手法,用墨线勾勒图形,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色彩,且区别于她过往的绘画创作时平和柔美、含蓄内敛的情绪风格。“秦腔是一种非常豪迈、大气慷慨的剧种,所以我在邮票上使用了非常大胆、明亮、艳丽的色彩,也是为了突出秦腔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 

  秦腔艺术自2016年起开始申报邮票选题,今年,这一传统的古老剧种终于有了登上“国家名片”的宝贵机会。郭线庐深知肩负的重担:“《秦腔》邮票的诞生,不仅是我的使命,也意味着圆梦——圆了老中青数代秦腔迷的挚爱之梦,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梦。《秦腔》邮票的诞生,不但为广大戏迷、邮迷,带来梦的圆满、美的享受,对于设计者本身也是一次艺术的洗礼。” 

  郭线庐坦言,自己出生于陕西,又在西安生活了数十年,对秦腔高亢的旋律、铿锵的鼓点早已不陌生。但此次设计《秦腔》特种邮票让他对秦腔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并产生了发自内心的亲切感与喜爱。“通过设计和绘制这套邮票,我接触到了又一个艺术领域,对秦腔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入、全面,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郭线庐希望未来能有机会表现陕西更多精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