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集邮构筑“中国特色”

——写在《中国集邮史(1878-2018)》付梓之刻
李近朱2019-05-17来源:中国邮政网

  2017年5月27日,《中国集邮史(1878-2018)》编纂启动。2019年4月20日,在第39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大会上,由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长王家瑞为此书付梓揭幕。面对成书,回望编纂时光,种种感慨伴随在我们修史的两度春秋之中。

  书史千秋事

  《中国集邮史(1878-2018)》是在由孙少颖先生主编的1999年版的坚实基础上,修订增撰而成。这部邮史对原书的结构、史实、信息、图片、大事记等篇章,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删改,将邮史时间跨度延至140年;并以102万字和1319幅图片,从组织、活动、邮展、学术、宣传、交流、市场七大主题,叙说了百年邮程。

  本书对1999年版修撰过程中所述1878~1996年史实,根据20年来信息上的新发现、观点上的新认知,在总体框架上进行了较大修订,在文图表述上进行了较大增补,达到在旧版基础上的出新。如在九章框架中有六章以上进行了结构与表述上的修订新构;在文字上将原书46万字增至60万字;图片将原书108幅增至726幅;邮史体例中的集邮人物小传,将原书61位增至193位。又如在第七章(1966~1977年)的叙说上,根据对于“文革”时期的最新认知和表述进行压缩,从框架到文字开展了重新撰写性的修纂。

  特别重要的是,本书新撰写了1997~2018年的三大章节,在框架上以21节大篇幅详尽记叙了离我们最近的20年邮史,在规模上占全书的1/3,显示出修史亦重今的理念。

  在新撰写的近40万字中,聚焦了集邮的七大主题,在表达上强化了“组织”看务实、“活动”看底蕴、“邮展”看水平、“学术”看成果、“宣传”看实效、“交流”看影响、“市场”看持助,并根据时间距离近、信息数量大的特点,在总体上以集邮的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作为标准,决定信息入史之取舍。在新撰部分,还表达了一些新的观点。如在新编的2080条目的大事记中,经多次探讨决定将1878年大龙邮票发行作为中国集邮史的起点。“客邮”等只能作为历史叙述的背景,在大事记中不可构成中国集邮的起点。此外,新撰三章所运用的图片近600幅,更真实地表达了离我们最近一段集邮历史的面貌。

  本书总体上强调了政治导向和正能量,以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大脉络为前提、为背景。特别在修撰中对于1949年新中国这个历史阶段的开启,以里程碑式的高度着重表达了重大历史转折的重要变迁。此外,对于1978年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以及1982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成立等国家和邮政的大事要事,皆以明确的史论结合编纂观念,力求真实、准确地表述中国集邮的特点与特征,以期在以古鉴今的前提下,为中国集邮构筑“中国特色”,从历史到现实进行探讨和表达。而在微观上,对于涉足中国集邮历程的一些集邮人物也进行了导向性的研析,对于1949年以前在历史上存在重大政治问题的个别集邮人物进行筛选,以体现修撰邮史的正确导向。

  留待后人评

  在编纂本书的两年时间里,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诸多撰写作者投入饱满的热情与充沛的精力,他们在全书付梓之刻表达了诸多感受。

  作为主编,我首先感悟到的是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是完成邮史的基础与动力。2017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杨利民会长的提议下,确定了这一重大编纂工程的立项,并相继得到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邮政文史中心、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单位的支持。王家瑞名誉会长在邮史的启动与付梓两个重要节点亲临现场,并为本书作序,定位和升华了对于140年中国集邮史价值和意义的认知。编委会领导以及专家也关注和指导了编纂过程中各个节点的进展与质量。

  此外,在两度春秋的编纂过程中,参与撰写的作者以盛世修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为当代读者以及为历史、为后代负责的高度,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完成了百万余字的著述。这些秉笔修史的集邮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成就,在编纂过程中以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研讨、有考据,有请教、有辩论,有肯定、有否定,有反复、有判定,尽可能高水准、高质量地留下140年中国集邮历史有价值的史实和观点。编纂组人员还发扬了协作和苦干精神,即使一些作者因文稿不达标而易人,在整个编纂过程中仍给予诸多关注与实在的支持,体现出大局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风范。本书的统稿以及付梓之前的倒计时正值2019年春节期间,北京部分编纂人员与全国各地作者沟通,整个假期全部投入到编纂工作的冲刺阶段。

  至此,《中国集邮史(1878-2018)》已经付梓,即将与广大集邮者和读者见面。这是为迎接中国2019年世界集邮展览献给中国和世界集邮者的一份历史性文献,也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我们集邮人献给伟大祖国的一份浸透情感的厚重之礼。书史千秋事,留待后人评。我们的工作只是一个结果,能不能称得上成绩、成果、成就,尚待当今以及此后更多读者的评说,并留待再修再续。

  (作者为《中国集邮史(1878-2018)》主编,原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