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的“造富”人

实习记者 李珧 记者 徐文欣2018-09-26来源:中国邮政网

  西海固,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的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扶贫地区之一。蔡川村,六盘山特困连片地区,历史上宁夏最贫困的乡村之一。然而,今天,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年之时,世人看到了它的富足美丽。10年间,这里的人均纯收入由不到2000元增长到8260元,提前脱贫销号,整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这个中国的“脱贫奇迹”中,有一个邮储人的故事格外动人。他就是邮储银行宁夏区泾源县支行副行长马沛祥。

  “等你真正学会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里,把贷款交给最需要的人民,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信贷员。”刚刚当选为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的马沛祥说。

  让358户穷亲富起来

  从固原市驱车前往云雾山环绕下的蔡川村,一路可谓沟沟坎坎十八弯,身体不自觉地随着车子左右晃动,着实让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变得格外漫长。马沛祥说这段从固原去往蔡川的路:“走过多少回,早都记不清了。”

  随着一块邮储银行“信用示范村”的路边牌映入眼帘,记者一行人踏入了蔡川村的村部。蔡川村党支部书记马金国介绍,这里地处六盘山的特困地区,是“山沟里的山沟”。10年前,全村358户家家户户几只羊、几亩薄田,整个村子没有通电、通水,饮水要靠水窖来储存雨水。他想为村里规划点养牛产业以打破僵局,可这买牛的钱让他犯了难?

  马金国跑了几家银行找贷款,门没少进,话没少说,却接连碰壁。“你这几户的家当还不如我贷给你的钱多。”

  可找到时任邮储银行固原市文化西路支行的信贷员马沛祥时,他居然答应去蔡川村看看情况。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马沛祥说:“当时想得很简单,就是要把贷款用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可谁会想到,他居然用3个月的时间,翻过一道道梁、绕过一个个山脊、走进一个个窑洞,把蔡川358户村民挨家挨户走访了一遍。

  当初蔡川村的14户试点村民之一的杨宗仁如今拥有约2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棚。牛棚外晾晒着一堆刚发酵好的青贮饲料。整洁的院子里,铡草机、农用车、小轿车一应俱全。

  “我做梦都想不到能有现在的生活。”杨宗仁指着院子里玻璃瓦房左侧的三孔窑洞说,“家里5口人以前住在破窑洞里,真是穷得叮当响。”走进杨宗仁的旧窑洞,洞口用编织袋遮掩着,洞内一个土炕,放着几床破被子,墙上挂着几张旧照,依稀可见当时的生活场景。10年来,杨宗仁的贷款金额从1万元增长到15万元,从只有1头牛到25头牛,其中的5头还是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黑安格斯牛。

  为山乡带来改变的马沛祥也经历了艰难的蜕变。他说:“初到邮储的第一年彻底改变了我。”那时候血气方刚的马沛祥不明白信贷员为什么要为客户服务,明明“我是给你贷款的”,这样的想法让他工作的头3个月四处碰壁,一个客户也没有。“等你真正学会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里,把贷款交给最需要的人民,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信贷员。”马沛祥说。

  真心才能换真心,这是马沛祥一直在重复的一句话。他给记者讲起了一次难忘的春季入户调查:那时清晨冻硬的土路被午后的阳光晒成软软的泥坑,车子陷进去根本无法通行,想推一下车,瞬间被打滑的车轮溅了一身的泥。正在他们一筹莫展之时,四面八方的蔡川乡亲们冲上来帮他们把车推出了泥坑,然后憨厚地笑着挥手让他快点赶路,别耽误工作。他说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那时有人说小马,你可是结上了蔡川358户穷亲啊!我都一笑置之,怕什么,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拔掉穷根!”今天的马沛祥说,蔡川的358户“穷亲”是他这10年最牵挂的亲人。

  用信任换来的信用

  10年前,村民住窑洞,村里只有3辆小面包车。如今,全村琉璃有瓦房290多栋、小轿车156辆、农用车260辆。蔡川村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和告状村,如今成了中国金融精准扶贫的一个典范村。

  蔡川村的巨变来之不易。2008年,在蔡川调研后的马沛祥回到单位,把调研情况详细整理上报领导,给不给蔡川村放贷在行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几个小时的贷审会,反对的意见层层压下,他的报告也被打了回来。

  可马沛祥心里明白,蔡川村祖祖辈辈穷了这么多年,太渴望这笔钱了,一定不能让村民错过这个机遇。经过几天的苦苦思索,马沛祥决心要找出解决办法。他想到可以先挑选14户有养殖经验的农民发放养殖款做试点。在走访中,他发现农村的社会圈子小、亲戚连带,长期以来形成的熟人圈可以互相“贴身监督”,对约束贷款户很管用,完全可以建立一个适合乡村实际的“村民信用圈”。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很快,蔡川村第一笔17万元的贷款顺利发放。

  时间很快到了2009年,当初蔡川村试点的14户村民提前1个月就还上了贷款,马沛祥说那一刻“心里暖融融的”,这是他用专业和“信任”换来了乡亲们的信用。

  在蔡川的实践中,一个“大户保小户,富裕户保贫困户,村干部、养殖能手任意保三户”的互相担保模式渐渐明晰,这既解决了村民无抵押、无担保的难题,又构建了较为可靠的小团队信用保障机制。蔡川村全村人都纳入了信用保障体系。用蔡川村村民海德富的话来讲:“不还钱真是在村里人面前都抬不起头。”

  2010年,马沛祥和他的同事们想方设法提供资金,帮助蔡川村成立了金羚牲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品种选育、养殖技术和市场销售等服务,为养殖户做贷款担保人,同时负责农户借款的用途审查和监督管理。合作社成立后,成员迅速扩大到82户,贷款金额达到430万元。

  2016年末,蔡川村实现了脱贫销号。如今,蔡川的养殖合作社成员发展到382户,邮储银行在蔡川村累计发放扶贫贷款3102笔,共1.22亿元,村民单笔最低贷款从最初的5000元增加到10万元,并创造了“十年零坏账”的信用奇迹。“蔡川模式”已经在宁夏533个行政村推广。

  在蔡川,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都如杨宗仁家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一个土坎坎,捣个洞洞子,挂个编织袋当帘帘子”的蔡川已留在当地人的记忆里。

  脱贫路上的坚定助力者

  马沛祥开创的“蔡川模式”并没有止步蔡川。

  在宁夏,邮储银行宁夏区分行将“蔡川模式”推广到宁夏全区533个行政村,共发放贷款9.67万笔,累积金额达40亿元,更多的人一起共享“蔡川模式”结下的硕果。

  在“蔡川模式”引领下,邮储银行宁夏区分行正在贫困县区积极探索由“整村推进”向“整乡推进”升级,推动在贫困地区金融扶贫的深入力度。

  在全国,2017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砥砺奋进的五年”深度报道了“蔡川模式”,将宁夏金融扶贫典型推向全国;中国银监会第106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也将“蔡川模式”作为示范典型推广;今年8月5日,在首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邮储银行推荐的金融精准扶贫“蔡川模式”获评“中国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有2家获评,邮储银行是其中之一。

  “蔡川模式贴近农户实际,经验可推广、可复制,只要选准适合群众的扶贫产业,加以资金支持,就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金融扶贫的真正价值。”时任银监会宁夏监管局副局长薛晓雷如此评价“蔡川模式”。

  “做好三农和精准扶贫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是一场‘输不起的硬仗’,也是我行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在邮储银行宁夏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赵志刚看来,要从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的层面,充分认识到做好“三农”和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大与贫困地区的交流,向贫困地区倾斜政策,多方面推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邮储银行宁夏区分行所做的工作更是全国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的邮储人的一个缩影。截至2017年末,邮储银行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458.20亿元。

  从信贷员到邮储银行泾源县支行的副行长,身份转变了,但马沛祥感觉自己肩上的任务更重了。他为自己定了一个新目标:再打造一个“蔡川模式”升级版的典型。

  新时代,新征程。马沛祥和像他一样的邮储人用默默前行的脚步履行国有大型银行责任担当,主动承担起“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书写着新时代奋斗的新篇章。我们拭目以待。